如果各位和筆者一樣,沒有色盲、腦袋沒有問題、看見上面有一隻可愛的白髮蘿莉,這就是「解讀」。所謂解讀,其實就是你閱讀作品和理解作品的過程,也就是你看見白髮蘿莉所以稱呼白髮蘿莉做白髮蘿莉的過程。
可是,對於不知道白髮蘿莉,又或者是沒看過白髮蘿莉有多好的朋友,自然不會知道白髮蘿莉有多體貼、好吃、溫柔、可愛,也不知道上圖是白髮蘿莉,更可能沒看過白髮蘿莉,不知道什麼是蘿莉,所以可能會說:上圖是「一堆顏色」、「一個人」——全部都沒錯,不是「過度」解讀,因為這些是按照事實的觀察,沒有違反事實。
那什麼是「過度」解讀?
舉個例子,如果我按照上面的白髮蘿莉圖,說「白髮蘿莉是Altia的妻子」,這算是「過度解讀」嗎?
又換一個例子,如果我按照上面的白髮蘿莉圖,說「作者繪畫的白髮蘿莉,刻意使用了白色這種顏色,印證了作者心目中動畫就是要天真無邪」,這是過度解讀嗎?雖然說白髮蘿莉講到作者天真無邪似乎有點遠,但上面提出白色是主調色的觀察沒錯,就算有人推論是如此,也不能說推論的觀眾/讀者有錯,因為這是一個按照事實的推敲。
那到底什麼才是「過度」解讀?這時候,可能有人又會問,「可能作者當時畫白髮蘿莉,根本沒想那麼多屁話!只是想畫一個白髮蘿莉出來給Altia prpr 而已!混帳!這根本就是藍色窗簾,過度解讀!」不過,按照羅蘭巴托(每次講解讀,總要搬出這個人)的作者已死論,每個觀眾都有權作出自己的解讀和對作品的理解,而每人對作品的解讀,總會隨著各自的文化差異、背景、知識水平落差而有變化。比如說找個讀文學的看白髮蘿莉,可能就會出現上面什麼天真無邪的廢話解讀;可是如果只是找個假文青,可能就會覺得白髮蘿莉很好吃是Altia的。或者後者的解讀會令你覺得很膚淺,但這又如何?膚淺有錯麼?或許搶走了Altia的白髮蘿莉的確有錯,但解讀白髮蘿莉是白髮蘿莉沒錯吧。
例如說破折號編輯室,最近撰文,比較鋼之煉金術師的等價交換原則和現實政治,指明要付出才會有回報。雖然鋼之煉金術師的其中一個主題,正正是為了諷刺人們輕看「等價交換」,講明等價交換只會讓民眾付出極大的代價,和內文所講的思想完全相反,可是學民舉出的例子沒錯,也沒違背作品的實際內容,所以並不能說是錯誤的解讀。
同時,按照最近讀到的這篇文,又會有韓國人覺得,進擊的巨人之中的「巨人」,是在影射中國對日本的威脅,將巨人視作為日本、而將阿爾敏、艾蓮等人視作為奮起對抗中國,屠宰巨人的愛國日本人。嚴格而言,上面提及過的這個解釋,也符合整部進擊的巨人之中的事實,所以也不是錯誤的解讀。
那到底什麼樣的解讀不是「過度」解讀?一如上面講到,反事實、和事實無關的解讀,才是有錯。實際上,「過度」解讀根本不是一個準確的形容詞,留意上面筆者寫的形容判斷,都是寫明解讀是「對」又或者是「錯」,而不是過度。因為,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的「過度」解讀——只有錯的、和對的解讀。
說到底,什麼又才是「過度」解讀?如果只是拘泥於作品本身的敘事內容,忽略所有可能的後設語言和象徵,這只會抹殺文學作品的可能性,而這樣書寫而得出的作品,只能膚淺地直敘所有內容、事物;而且,基於文化、背景、歷史、時空、教育水準種種差異,不同時代的人,閱讀同一部的作品,會有不同深淺的「解讀」。十六世紀的英國人看莎士比亞,可能只會覺得Othello自殺一幕很是壯烈和情深;這時代找個文學家看Othello,看到的,可能會是種族歧視,黑人被白人歧視的主題。難道你又會說文學家是「過度」解讀嗎?還是說英國人看Othello 有錯嗎?除非上面這群人得出結論的過程有誤、推論有誤、內容和事實相反,否則無論是英國人還是文學家,兩者對於 Othello 的感想和解讀都沒錯。
說到底,在所有解讀都是按照事實的前提之下,解讀根本不應該要分高低上下、也不應該要分對與錯,因為只要是按照事實的解讀,就是對的解讀,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可是,這當中最悲哀的事情,乃是教統局出卷的,永遠只會將藍色窗簾解讀成憂鬱,將白髮蘿莉解讀成Altia的東西,而上面那看似是巨乳的永遠會是白髮蘿莉,而且那是Altia 的妻子 。如果你有膽解讀成別的東西,在改卷老師 Dr. Altia 的真理面前,你只會得一個叉,然後中文卷零蛋而已。
說得太好!
回覆刪除用康德的話答你好了。水會流動,但會流動的就是水嗎?你是在解讀作品(物自身thing in itself,or things in themselves)還是單一敘事(現像Appearance)了?
回覆刪除其實是很簡單的先後和因果問題,Altia説過曾借康德的書回家,那更應該認認真真的看一遍。
>Altia説過曾借康德的書回家
回覆刪除我的確有在手上,但那本是原文書,我不想看orz
>水會流動,但會流動的就是水嗎?
流動中的東西有可能是水,所以如果我推論「啊這團流動中的液體可能是水!」,只要沒人可以證明出這團流動中的液體是什麼,這團東西在這個狀態之際,既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別的東西,而這些答案都是有事實根據,在邏輯上而言,算是正確的答案。
文學作品就是這團流動中的,沒人確認,也沒人有終極答案的這團水啊。文學作品沒有終極的答案,這來自於文學作品的歧義吧?
重點不在它是不是水,而是用會流動的可以是水此一思維。有同性戀情節的作品就是推祟同性戀?
回覆刪除歧義跟一知半解不同,得出何種答案也不奇怪,只納悶其中過程而已。
「有同性戀情節的作品就是推祟同性戀?」這個暗指的是「有同性戀的作品就一定是推崇同性戀」,也就等同於說,你已經確認了這部作品的同性戀情節有著推崇同性戀的成分,也就等於說數學上 1+1=2 的等式吧。
刪除「流動的液體可以是水」所指的是「流動的液體可以是水,也可以是酸」的可能性。簡單用算式表示,有點兒像是 1+y=n 的感覺。y,就是上面提及過的觀察和個人感想,而N 就是結果——水,酸等等。
如果你嘗試說,流動的液體可以是水,但實際上是酸,後者這個已知的情報,等同於將y這個未知數變成了肯定的1,算式便是 1+1=2;相反,同性戀的命題之中,有同性戀的情節是 1,可是個人觀察和推論(也就是同性戀情節有沒有推崇同性戀)的部分就是y,這可以是歧義,也可以是一知半解,但這些都可以說是理解錯誤,可以將別的東西替代成y 吧?所以這才會出現n。
這樣講會不會比較好明白?
不不,Altia還是搞混了我的意思。我質疑的是兩者的必然性,也就是你算式的 + 和 = 。假設流動的是1,液體是y,可以是水可以是酸的未知物是n,1+y=n的算式勉強可以成立;再假設水的正解是2,1+y=2可以成立嗎?如一開始所説,物自身和其現像的關係,以及用現像反推斷物自身的準確性。
回覆刪除另外希望我没算錯――――用回你的算式1(已知現像)+(被理解)y(個人觀察和推論)=(結論)n(未知物)來説,`個人'觀察和推論絕對會影響理解現像(如因錯覺或忽漏而看不清有否流動),再加上物自身不受現像和理解影響(在平面上不流動的水是不是水?被人以為是酸的水是不是水?),你的算式改為1(y)+y=n(1*y)會準確一點。
不過也不是強調我就是對,求異辨正,僅此而已。
如果你先假設後者的y 是2,那就是先有結論,再有推論了,這樣會不會很奇怪?就等於說你看見一堆不知道名字的東西(1)、y 就是你在那微秒之內的反應和回想起腦海裡面看見水的映像、比較水這項東西的出現、n 就是結果,也就是你認為前面這堆東西就是水。
刪除我不認為你有誤解我寫 1+y=n 的比喻,但是,換在這條算式內,如果是「『個人』觀察和推論絕對會影響理解現像(如因錯覺或忽漏而看不清有否流動)」,這就是在Y 影響,也就是因為y 有變數(增加或者減少)所以導致n 有變數。
而且「再加上物自身不受現像和理解影響(在平面上不流動的水是不是水?被人以為是酸的水是不是水?)」這段所指的,我理解就是指「用這條方程式的方法」或者是原因吧。好比說你知道這是一個幾何圖案(你判斷了這個是液體),你就要觀察邊線的數量(可以用液體的判斷式,嘗試將東西代進y,看看出來的n 等於什麼結果),最後看看有多少條邊才判斷這惡是什麼幾何圖案。
>如因錯覺或忽漏而看不清有否流動
>被人以為是酸的水是不是水?
這個很刁轉吧w 「被人以為是酸的水」對於我而言,當然是水;但對於對方而言,這就是酸了,你這裡指的「是不是水」,指的是對誰而言?
至於說下面這條y*1的方程式,我想我明白你將 y 乘以1 的原因,我猜那是因為你認為物件的觀察會左右物件的形態。可是,我的想法是,「1」這個數字代表的並不是物件本身的觀察/我所接觸到的物件,而單純是有或者沒有。
要這條方程式成立,其實我們上面討論一直以來都是有無形的一個前設,我想只要補充這個前設,就不需要在方程式上做手腳了。那就是「我們觀察到某種東西」,所以可以用這條「測試物件的方程式」,去看看測試出來的n 是否等於水;再追究狹義的定義,這個東西符合我們對「液體」的定義,所以符合我們使用這條方程式的前提。假設一個人盲了,他什麼也觀察不了,1 就不會是什麼乘以y,而會是不符合這條方程式的條件了。
我想我在這裡放了一個大絕(為一條討論中的方程式加前提什麼的正式辯論可以去死了wwww),不過,我想,這應該有助解決整條方程式。反正平常我們用三角方程式,也不是看見幾何圖案才用,而是需要先符合我們對三角形的觀察,確認這個東西符合我們對三角形的定義,對不?w
不會奇怪。一條我算不出的正確方程式,其答案不會不存在,只是算不出而已。推論是尋找答案,答案不等於結論。1+y=2,或許這様説,2=1+y(水就是流動的液體)不能成立,這才是我想説的。
刪除>你這裡指的「是不是水」,指的是對誰而言?
對水本身而言,這是想説出「物自身不受現像和理解影響」。
>你的算式改為1(y)+y=n(1*y)會準確一點。
經更改的方程式全句是1(y)+y=n{1(y)+y}(見下)。
上面因間隔或許會讀成兩句,此算式強調的不是前面的1(y),而是後面的n{1(y)+y} 。
用回你盲人的例子,1(y)(看不見的流動)+y(看不見)=(結論)n{1(y)+y}(看不見流動的未知物),未知這様如何?
總合來説,我想表達的是物自身(水、作品)不會被任何東西影響自身;又因物自身和現像之間没有必然性,只用現像(流動、單一敘事)去解讀物自身的準確性很低而已。
幾經思索,自覺上文論述未及完善,故留言補充。
刪除>文學作品就是這團流動中的,沒人確認,也沒人有終極答案的這團水啊。文學作品沒有終極的答案,這來自於文學作品的歧義吧?
雖然我説Altia搞混了我的意思,不過我也一様吧。作品終不是真理或學問,其意義不能用客觀了解,用尋理的方法去讀,證明對作品的了解我確實不足,先致歉。
>我猜那是因為你認為物件的觀察會左右物件的形態。可是,我的想法是,「1」這個數字代表的並不是物件本身的觀察/我所接觸到的物件,而單純是有或者沒有。
這只是我的思維太淺,始終我在實用工夫的功課做不足。單單1(y)+y只是徒添雜亂,其實用1+y=n(1+y)就能表達了。然而這始終不能作為理解作品的工夫,再致歉。
而説到底我不了解文學,僅是看見對錯兩字便頭腦發熱的亂説一通,謹表歉意。
另外回一點不相關的,
回覆刪除>>「有同性戀情節的作品就是推祟同性戀?」這個暗指的是「有同性戀的作品就一定是推崇同性戀」,也就等同於說,你已經確認了這部作品的同性戀情節有著推崇同性戀的成分
有同性戀情節的作品不代表甚麽,而我不説其他可能而只説出‘推祟同性戀’一句時判斷我‘確認了這部作品的同性戀情節有著推崇同性戀的成分’是一種準確性很低的邏輯思維。如以前的明哥事件一様,何故大學生會被轟‘無良心、搵著數’?
説回我這邊,一般發言行事都由自主意志或潛意識主導,我自主選擇説‘推祟同性戀’代表我認定這部作品的同性戀情節推祟同性戀;無意識説‘推祟同性戀’代表我心裏默認。這些我還可以理解,但説不定我自主選擇説是因為我認為‘同性戀情節推祟同性戀’這種一般誤解更能切入物自身和現像的情况?如你不能否定我當時不是這様想,‘我認定這部作品的同性戀情節推祟同性戀’一説是否成立?當然我也没證據否定一開始的兩種情況,但如無法否定第三種情況,我就有可能‘不認定這部作品的同性戀情節推祟同性戀’。
這也是我説重點在‘用會流動的可以是水此一思維’的原因。‘流動中的液體可能是水’,那氣態水和固態水呢?,份子結構同様是h2o,為甚麽不能用水會流動的特性和形態(現像)判别了?你要用因應外在而改變的現像去分析物自身,可以—————但必須要所有資料齊全,要不然就是所謂一知半解。
邏輯是一種思考技巧,絕對有高低之分,不可能一句合乎邏輯就了事。但説來説去也只是我亂猜一通,如有冒犯失言請置答糾正。
抱歉,真的太久没寫算式了,上面的該是1(y)+y=n{(1*y)y}才對,不然不對等……
回覆刪除而這算式其實可以算的,Altia可以試試,會發現何為一理以貫之。
一錯再錯………也真的要去休息了………
回覆刪除最後!1(y)+y=n{1(y)+y}!
就解讀來說
回覆刪除一個會去寫評價or解讀的作者來說 必須要很小心過度解讀的問題
自己的解讀是否還在原作者的思考道路上?
還是已經陷入了以自身經驗出發的過度解讀?
又老練的好制作人(作者) 也很擅長使用過度解讀這種東西
EX經濟上"看不見的手"是最好的例子
一般的對"看不見的手解讀是市場機制
但亞當史密 在國富論中根本沒寫到"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 XD
>>因為只要是按照事實的解讀,就是對的解讀
完全認同
那樣就不會變成情緒發洩文
最近這種東西 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