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013

讀報

一兩年前我已經沒怎麼樣看報紙。並不是因為我不關心時事,只是我越來越覺得報紙寫的東西不盡不實,再加上人懶沒藥醫,所以一路都不太理會。不過最近其實寫到不少時事相關,有關於報紙文字的誤用和歧義問題,所以這裡一次過寫完這些推論上的錯覺和問題。

其中一個坊間報導最喜歡用的是一個這樣的推論:殺人犯A在犯案前打機,殺人犯A又是一個宅男,所以就得出結論:打機和宅男有可能導致殺人,這些興趣會帶壞小朋友。這類型的無日無之,每日都會看見,中年危機、大學生問題、就算是最近九十後都是一樣,被人重複又重複的演繹,用來講自己想講的立場;不過,問題就在於兩點。

一方面,上面的推論亦可以改寫成這句:「殺人犯A在犯案之間呼吸空氣,殺人犯A又是一個人,所以我們就得出人類呼吸空氣可能會導致殺人」這種阿媽是女人,阿爸是男人的廢話推論。誰不知道我在殺人之前要呼吸空氣?其次的是,到底這個「可能性」有多大?可能我今晚夢遊,無緣無故插死自己家人,可能明天打雷之後我突然神智不清然後跑下樓拿菜肉刀砍死樓下的看更——到底有多可能?10%?直接因果?還是只是個別例子?30%的例子?1%的可能性?然後傳媒就會無限上綱上線的說「這個問題在香港很嚴重,下面啊我們就要Blah Blah Blah的解決啦啊哈哈哈哈」,像是一篇拿高分的綜合卷議論文一樣,用來交給需要罐頭文的讀者,就最適合不過了。

另一個報紙都喜歡用的是名詞誤用。九十後、少子化、M型社會、八十後、宅男、禦宅族、尼特族、飛特族、港女、港男——這些又要和報紙本身的即食有關。看報紙,其實就和考官看考卷一樣,總不是看文學大作,大家只隨便掃讀一些重點句子。這些簡單易用的即食名詞,因此而俯拾皆是。隨便拈起一個,既是方便讀者,又是方便報商,在有效的版位之內,務求讀者和寫手都可以最快傳達到指定的訊息。

報商加重了這些字眼所隱含的偏見,甚至製造了這些歧義,重塑這些名詞。報商其實有意無意地將新聞的負面消息,和這些名詞扣連在一起——比如說除了少數人之外,會知道宅男和禦宅族根本是兩回事的人,應該不多。前者指的是生活上和社交上的習慣,例如筆者這種足不出戶,不擅長社交,長期臉油多多,不修邊幅只喜歡敲鍵盤和打J的人,高登會叫做「死毒燃」;後者指的是一種接近研究和興趣。例如說寫某家動畫公司的研究,又或者是對某套動畫的符號和意象,做接近學術研究的剖析,以文學分析手法去分析動畫內容,甚至乎只是如同集郵一樣的狂熱研究者,都可以稱呼作「禦宅族」;進一步講,報紙也重塑這些名詞。總不是所有人都會看過這些名詞,故此報紙自然要附上帶有個人立場的定義和解釋¬——哪管這些定義根本不準確也好,當你向報商投訴,報商只會說,「管你啊,反正兩個都是一樣。大佬我今天要趕Deadline,報紙快截稿啦,還有什麼時間斟酌這些小詞義上的問題?」

會期待、可以期待報商轉變這些東西嗎?才不會。寫篇報導基本上就是和時間競賽的環節:新聞一到,大家可能十幾分鐘之內就要寫完片稿,所以你根本不可能期待對方像是雕花一樣,慢慢替你的文章雕出許多精準的細節。思兼最近也寫到報紙,寫到作者埋下了好幾個語言陷阱,筆者反而覺得,既然碼字的人在時間緊逼之下,到底會不會意識到這些手民之誤,其實已經是個大疑問,更大的問題是,看報紙一般都不會那麼深入——尤其是次重要的段落,大多都是看標題句就算。一如上面寫到,大家讀報紙不是語理分析,而只是求印象:掃讀式閱讀,看到有什麼關鍵字就記起,文章結構言辭等等大概不太在意,可能隨便寫寫也不定。

當然,報紙寫的東西越來越帶有個人色彩,而且中文水平也不見得好。隨便抽出幾句來看,已經不難發現,其中文雖然是可以看懂,但並不準確:「他按以過往高考經驗,估計以合併成績申請入學的學生不多」,「過往」「經驗」有重疊之嫌,試問過往豈不是經驗?什麼又是「按以…………經驗?」;「今次是馬來西亞過去一個星期內發生的第四宗的士司機搶劫乘客案件,今年已累積至十六宗」,索性寫成「是次為馬來西亞本年第十六宗、本週第四宗同類搶劫案」,而不用什麼「累積」之類的字詞,豈不更加明快,流暢?還有「政府政策出現空隙」,直接寫「政策有漏洞」就行了,難道還有別國政府管理香港、政策又不來自政府麼?報紙要求速度寫稿,正如本文一樣,單純理解沒問題,但要當成學中文的渠道,只會教壞學生。如今再以看報紙,作為學中文的渠道,經已不可行啦,要糾正歪風,只可以讀詩、讀名家的散文集,多吸收精煉的語言,體會文字的美態所在。

當然,歸根究底,現在的報紙已經轉變成單純的意見表達欄目。報紙從來都不是中立的——問題是,既然做報業的是要為求盡可能的全面化和精準,報紙最應該做的其實是挑選出讀者會覺得最有重要性的,以讀者的角度思考。本應該是讀者塑造報紙,如任何的出版業一樣,遵守市場定律,讓讀者的訴求會塑造市場,但現在變成了報紙塑造讀者:大家看著禦宅族,腦海只會彈出幾個標籤: 不務正業、打機上腦、雙失、死毒燃、周秀娜、寫真集。是因為報紙的潛在立場實在有那麼難懂,還是說香港人全部都太笨,沒帶腦看報紙,也不需要上面講過的語理分析,但大家連最基本的求知欲也太懶不想理,怎麼樣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2 則留言:

  1. 完全認同。有次在港聞內文頭段竟然讀到「我覺得怎樣怎樣」,真想問報紙怎麼了?報紙報導不完全客觀尚可接受,但如此偏頗未免太過份。我想看新聞,而不是讀後感。

    回覆刪除
  2. 作為已故的新聞工作者,看見世上還有點懂理性思考的讀者倒真有點安慰。
    現在的報人就像流行推理故事中的低智配襯角色(例如名偵探柯南的毛利小五郎, 推理要在晚餐後的風祭警官),總是說着一些亂七八糟自以為是的推論,我看新聞可不是為了看搞笑的呢。
    就在數天之前,某報便精明得查出疑兇去年買雪櫃,而今次犯案時用了雪櫃藏屍,就推論成「去年買雪櫃是為了今日殺人藏屍作準備」。真糟糕,我最近還真的打算想買雪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