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2013

Studio Lepus - Kuu

Kuu
Studio Lepus

發布時間:2013年4月29日
發布場次:M3-31
音樂類型:Soundtrack、Celtic Folk Music、Japanese Folk Music
總長度:12:03

個人評價:C-

在日系的民族音樂同人圈內,Studio Lepus(主編曲家三瀧航)雖則不能說是如日中天,但也是中流砥柱。他們的音樂風格似是電影配樂,更勝於能獨立成篇的曲子/大碟作品,而他們的第一張專輯,硝子の森のセレ,正好是是一張製作有點沉悶,但聽來像是電影配樂的大碟。打從Misty Cage 倒也讓筆者震驚:它除了是一張配樂,更是一枚正規的大碟,不拘泥於配樂,更是多元化地糅合了不同的風格、類型的音樂:既可以是如Mar-Azul一樣的配樂作品,也可以是Tonelico、Inorganic Forest這類傾重於舞曲的曲子一樣,Bassline寫得緊湊有力,和一貫民族跳舞音樂給人鬆散的感覺不同。事實上,Tonelico He Inorganic Forest 這兩曲早已能納入經典,一時無兩。

至於說新的單曲 Kuu呢?就算他們的確找來了嗓子深沉的女中音8,為同名的曲子獻聲,這家大概只是走回了原本硝子の森のセレ的舊路,做了三首冗長,累贅,不怎麼樣有趣的曲子。從音樂的角度來講,Kuu是一首沒梗,卻要將曲子撐得太長的曲子。Kuu是一首快接近六分鐘的民族曲子,編曲包括提琴、鼓,布祖基琴、結他,還有8小姐刻意壓低的嗓子,聽來有一抹和風味,但內裡也夾雜了不少不是和風的樂器——例如說上面提及過的提琴和沒插電的結他;選8做Vocal,大概會比いずみあや的氣聲要好,也能切合到曲子的氣氛和氛圍,這點是值得一贊的。然而曲子本身就太長,更重要的是它沒梗:雖然對於部分的電音聽眾來講,六分鐘長的曲子僅僅是等閒事,然而「長」曲和「沒梗」的曲子也未必相等——可惜這裡正好就是又長又沒梗。當曲子演到後半段,編曲所作的就是加入一大堆複雜的樂器,但旋律還是唱上半段編曲的主旋律,就此撐到六分鐘才完結,後半段再重唱副歌之際更是異常的悶蛋,再加上Vocal在後半段的變化也不多,聽來平鋪直敘,整首曲子聽來根本不應該撐到六分鐘。

這種沒梗好演的情況,也適用於形容單曲其餘的兩首曲子。開場的短曲Hollow有很不錯的背景,但聽來只覺得沒有充分發展:背景的氣聲、主旋律、Bassline想要做出一種迷離的效果,可是和上面的問題一樣:這兩分多鐘之內,這種「迷離」的效果並沒有被拓展,聽來就像是沒完成的Sample。Hazy的豎琴、笛子的配合來得相當的美,內裡也夾雜Misty Cage的旋律,然而它不夠緊湊,做的花樣就出了重現Misty Cage 的主旋律外,再也沒有其他好做。

或許Kuu 大概是Studio Lepus用作過度,為三瀧航下一張大碟Malice In Underland 的作品,畢竟上面提及過的大部分編曲問題,少不免都是和歌詞、概念有關。好比說上面提及過Kuu長六分鐘,大概是為了要讓歌詞唱完。至於說Hollow的迷幻感覺,大概也是為了從單曲的概念和故事考慮——而,再加上,Studio Lepus一貫都喜歡在大碟內加入故事和概念,所以他們的會做成這樣,實在不意外。然而,一如筆者對於概念大碟的看法,製作人在概念大碟內應該要是駕馭概念,而不是讓概念駕馭自己的創作。製作人不應該為了講完故事,故此而犧牲音樂性和編曲的多元化,可是Kuu卻是倒行逆施,讓概念駕馭製作人,何況你覺得三首曲子的單曲怎麼樣能說完一個好的、有內容可以嘴嚼的故事?單曲最大的功效就是要讓聽眾期待他們的大碟、又或者是再推廣已經出台的大碟,要是如他們一樣,嘗試去講故事,本來已經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要追溯源頭再吐槽這風氣,又要寫到同人的習俗、喜歡做什麼專輯前預熱單曲,然後又要加上一大堆的概念,而不是展示這張大碟最精彩的地方,從聽眾的角度聽,這樣的單曲已經失敗了啊。


推薦:Hazy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