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方的動漫評論,其實各有特色。巴哈、膜物語、內地一些論壇,甚至乎港台的一些評論,感情色彩很重。外國的動漫圈評論普遍打分高,而且沒有聲優一欄,還有一欄評分叫做「Amusement Level」。香港的評論還要視乎是研究一派,還是說是如筆者這類。SOS Blog的評論傾向於正面和讚賞居多。思兼、鏡花先生和Platform(中大的日研和動漫研所出版的動漫刊物)習慣是細緻的分析作品主題,藉此評論作品質量。退役的毛鞋寫理居多,不過寫情也寫得相當感性。至於筆者則是不入流的吐槽派,習慣毒舌吐槽作品。
但是,無論是外國,是內地,還是說是台灣,甚至乎是香港本地的動漫評論,以致到筆者偶然自己檢閱自己的評論,總感覺差了一點,那就是作畫和分鏡的美。
平常筆者閱讀動漫評論,不過當中大部分評論都只是將焦點落在「劇本」之上,或者會偶然講講「主題曲和配樂」、「配音員」、「作畫穩定性」等等元素,這些多數是斟酌於「文學的美感」、「音樂的美感」,但甚少會講到畫面等等到底有否美感;換一個比較準確的講法,許多動畫評論,只是將焦點落在「劇本」「配音」等等層面,評論的根本不是一部完全的動畫,而只是一部廣播劇。試想想:廣播劇有劇本、有配音、有配樂,沒有畫面,不是和這些不完整的評論很類似麼?
說了許多看似很宏大的例子,但實際上,筆者卻鮮有看見有人討論這些傾向美術,如分鏡、作畫的美學。筆者又會將此歸咎成幾個大原因。
當中最常見的是審美觀的寬窄差異。對於不少觀眾來講,動畫的「作畫美」只是人物別崩壞,戰鬥,相反其實作畫、分鏡等等還涵蓋其他元素,例如說寓意、畫面暗示、畫面符號等等,不過這方面卻鮮見討論。正是因為大部分的觀眾都集中於劇本、角色、屬性等等元素,就算是討論作畫,也只是局限在討論作畫崩壞和戰鬥表現,使得上述這些另類美感元素比較少人探討。
除了是審美觀寬窄的差異,「美」這個概念,亦很難用文字表達。筆者尚可以說筆者心目中的劇本美(文學美)便是理性之上有感性,能解能感,但感性最終要能壓倒理性,不過可能讀者也看不懂這樣的定義;而當邁向不熟悉的美術層面,筆者充其量只能比較畫面、表達差異和尋找畫面寓意,從感性上認定某某畫面很有意思,但要如何說明某些畫面是很有「美感」呢?上面這張圖是隨手拈來,從《來自新世界》一作截圖而得,畫面很有意思和寓意,然而這又算是「美」嗎?寓意可能是畫面美的其中一環,但筆者至今卻依然難以為自己的「作畫美」、「分鏡美」,下一個精準的定義,故此實在難以準確用文字表達所謂「美」。
其三是大部分動畫的美學差異不大,而許多時候,這些細節對於評論和討論不重要。除去上面沒怎麼樣提及過的劇本美學、音樂的美學比較類似,有討論過之外,其實動畫的作畫美學和分鏡的美學,在處理上根本相差不遠,因為許多時候這些作品都是那幾個人負責,差別不明顯,要寫就需要花極多時間研究;而之所以評論沒有兼顧到作畫美學、分鏡美學這一環,在於這些類別根本無話可說,不影響評價。例如說,如果我要寫《冰果》的整體評價,卻刻意鑽研《冰果》和《中二病也要談戀愛》兩部作品的作畫細微分別,作為一個評論者,我雖然知道美學在某些作品有一定重要性,但既然這些美學只是所有元素的其中一部分,對我的整體評價影響很微,故此我不會刻意研究這些細微的東西(,而這也是決定一篇好與壞的評論的分水嶺)。但是,如果評論者本身在研究、專門評價的,是作品在美術上的美學價值,那麼評價、賞析京社在《冰果》和《日常》的作畫和分鏡美術差異,指涉兩者對於動漫業界的影響,這就相當重要。
最後不得不講的是動畫的美學本身亦受到漫畫、原著等等媒介影響。好比說評價《進擊的巨人》的作畫和分鏡美學,要講得詳細、最好要追溯分鏡和鏡頭的來源,分析到底這些分鏡和畫面是來自動畫,還是原著,就不得不由《進擊的巨人》的起源講起,當中又要比較同類作品的作畫和分鏡美學如何,而前者是受到漫畫左右,分析監製和攝影監製如何改編原著。要去研究《進擊的巨人》的動畫美學,就不得不先從漫畫的美學開始研究,研究的是改編技巧,方向又和上面單純講研究單項動畫作品完全不同;要研究改編自小的動畫美學,就不得不同時看小說。這些媒介的美學本來就不完全相同,要跨界分析同一部作品,就得要同時有幾項技巧,變相讓研究這種美學的門欄更加高。
講了那麼多負面和反對的說話,筆者最後的結語卻是和本文無太大關係。留意分鏡、作畫、上色、拍攝手法等等,似乎是太過難和罕有的研究,當中涉及的技術要求、對美術根底的要求,也超出筆者的能力範圍,只是技術黨才有能力為之,可以寫出一篇真正稱得上是完滿的美術分析;然而筆者亦認為,其實事情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難。在筆者心目中,鏡頭的寓意、拍攝手法的原因,作品的配色等等,其實都是可以在觀看動畫時候留意,值得觀眾思考,勉強可以和這些畫面相關的美學沾上邊,讓觀動畫態度更加完滿,充實的關鍵。而對比起常常獨領風騷,近這幾年已經不怎麼樣幕後的配音員和監製等人,劇本、美術監製、攝影監製等等,才是動畫真正的幕後人才,也值得有心有力研究的觀眾,去花時間了解。
建議Altia讀讀有關mis-en-scene(場面調度)的資料呢。雖然是電影有關的理論,不過動畫跟電影同樣是透過影像敍事的媒介吧。
回覆刪除寫得很好的一篇呢,只是有感行文論證略有不盡,故嘗試補充。
回覆刪除>劇本美(文學美)便是理性之上有感性,能解能感,但感性最終要能壓倒理性
理性和感性說成認知和感受兩種轉折會不會好一點?感性壓倒理性,倒不如說是美一定有感受這轉折才能有所得。再說兩者先後因果,要說美不一定要認知,我不懂辭章樂理,但對文學音樂一樣能有感其美,只是說不出美感何來而已。若依「理性之上有感性」的必然說,世上有多少人能對文學音樂有所感?有感受才能有美,但在感受之前認知不是必然。不過現在主流文藝喜好浮辭濫調,做得直白一點就好像自降身價,完全無視通俗,結果文藝離人愈來愈逺遠,頗感可惜。
>只是技術黨才有能力為之
看Altia的「分析」、「研究」,只覺這有力為之的只是「拆解」,不是「評論」。或許評論於Altia而言必須先化整為無,再由無至有整個過程列出來作為論證,最後作出感想才是一篇完整的評論。但學無盡,人能憑一已而成嗎?而凡事凡物必循理,與其窮外學不若知其理,出來的評論也不會有所缺欠吧?
見facebook留言說沒梗寫「二」,康德有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去說「真、善、美」,其後有人融合消化而成「即真、即善、即美」的合一說,要不要試試循此方向去寫?
謝謝提到SOS BLOG。
回覆刪除在作動畫分析的時候,有一件事是團長一直會記住的:究竟作品的創作目標是什麼?
如果一套作品的目的就是服務觀眾,任何對於劇情的批評似乎都沒有什麼意義。
同樣地,低成本作品的作畫質素受限於預算。自然不可能與大作競爭。這樣我們還是要把這些作品與同期的大作直接比較嗎?
舉例說,在看了FATE/ZERO(又或是GUNDAM UC)之後,會發現大部份作品的作畫和音樂水準都比不上這部超大作。個人會認為把其它作品與FATE/ZERO比較是沒有意義的。這部作品的製作預算和班底都太強。其它作品單是預算已經輸了不知多少倍。
這也是為什麼SOS BLOG的文章傾向欣賞作品的吸引力。特別是那些少人發現的吸引力。
其實個人不是對作品沒有批評,只是不喜歡的作品未必會花時間寫文章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