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2012

國民教育

最近在小弟的facebook 上吵得最厲害的,乃是國民教育這東西。

無論是在Facebook上,還是說在Plurk上,其實我已經說過無數次反對國民教育(或,詳細稱呼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原因;部分是小弟所想,部分是引述自不同類別的討論,說的次數之多,之廣,早已經讓筆者覺得自己厭煩,說得快要口臭,故此不打算在這裡,提及國民教育要反對的原因。

那,不講大家反對國民教育的原因,剛巧筆者最近升上中六,要讀通識。在沒看過一頁通識書,沒接觸過現代通識課程,也不知道通識文章要怎麼樣寫的情況下,我嘗試用「自稱」通識的角度,嘗試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偽批判思維,去討論:到底我們應否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首先,要定義和解答上面的問題,我們要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定義去切入,解釋這科到底是什麼。我們嘗試去摒棄一些過於偏頗,又或者是早已經被政府選擇放棄的教材(例如說,《中國模式》,畢竟政府早已經明示中國模式不會使用),來看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辦學宗旨

  • 培育品德:承傳中華美德,包括仁、義、禮、智;培育普世價值,包括:和平、仁愛、公義、自由、民主、人權、責任感、尊重他人等。
  • 正面積極:依循「認識自我、立足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方向,實踐優良品格,樂於關顧家人、服務社會,願意為國家及世界人民謀福祉,建立正面積極的人生態度。
  • 自我認識:加深自我認識,了解個人在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的角色和責任,以及權利與義務。
  • 情理兼備:發展獨立、多角度及批判性思考能力,能以客觀和理性態度,辨識相關生活事件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並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斷。
  • 認同身份:建立於不同生活範疇的身份認同,主動關心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成為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家庭成員、社會公民、國民及世界公民。
  • 行動實踐:養成良好習慣,於不同生活範疇,能以積極的態度,作出理性而負責任的決定,並勇於行動實踐。
從教材內提及的指示和指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不是單純如傳媒和媒體所言,單教國民教育;相反,除了是讓同學去理解國民教育、國情之外,國民教育,還包括了德育,個人身份認同這些題材和問題。

看完教材後,以單純是制定政策,用資源分配的政府角度去想,其實國民教育科,只是將中國歷史,混進了德育及國民教育之內。德育教育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畢竟教育的內容只是針對一些基本的規條、教養等等而生;例如說,尊師重道,尊重他人,建立友誼,認識基本法等等。

問題是,中史部分——在第二階段的課程,會教「認識國家與香港緊密合作,共同建設及改良」「選取一些能顯現探索與開拓的傑出歷史人物,透過故事了解其品格和貢獻」「學習中國重要發明 (如指南針、造紙、印刷、火藥等) 在推進人類文明的角色及貢獻」;問題是,只要有讀過中國歷史課(初中課程)的朋友,都知道:四大發明,會在初中的中國歷史科概括。上面提及「國家與香港緊密合作」,更是世界歷史科會涵蓋的內容。

固然,不是所有學校都會開辦上述提及這兩科歷史科,問題是多次開辦同樣性質的課程,小學讀完了以後中學再讀、而中學既有中史又有國民教育,無疑是課程重複,造成資源錯配。政府作為一個資源分配者,在明知道國民教育和歷史教育會重疊的情況下,依舊強制所有學校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而沒提供選擇權給學校,是不可理解和不明所以的做法。

再者是家長角度。

誠言,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之內,有不少涵蓋到家庭相關的思想。例如說,在第三階段(初中)之際,政策和教學指南,提及過「正視家庭轉變及逆境(例如:家人患病/失業/退休/離世/出現經濟困難、父母離異等),學習正面處理轉變及逆境」。按照這個思想,其實家長應該會支持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吧?

可惜非也。

隨便枚舉一點反駁:家長最擔心的,乃是國民教育會洗腦,剝削學童思考自己權利的能力。「了解作為社會公民,應如何配合政府工作,維持社會治安」,這句取自於第二階段公民素養培育。縱然同段也有概括提到,學生應該要學會「認同和承擔個人在社會應有的角色和責任,例如:透過了解時事或參與簡單的服務,主動關心社會,提升社會公民的身份認同」;只是,假如家長看見這兩點,拼湊起來看——既要關心社會,又要配合政府工作,意味著這方面的教育,要讓我們的小孩只能盲從,啞認,驀然地接受政府一切政策上強推。

例如說,為了配合政府工作,假如某天政府打算取消一國兩制,我們固然是需要「主動關心社會」,但,到底「配合政府工作」是什麼意思?可以有不少解釋。可以是,配合政府工作,遵守法紀,遵守法律——但同時,也可以是代表,我們的小孩在將來遇上對社會,對市民,對大眾不利的新聞,要學會盲從,盲目地配合政府工作,而這削弱了我們的下一代對社會的批判和思考的權利。

其三是從教育工作者,以教育界的角度去切入。

改變課程,增加新科目,對於教育工作者,有害而無利。教育工作者應以教出優秀學生,服務社會為己任,而教育忠於社會,引領出學生對社會的批判性思考,亦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目標符合;只是推行通識教育科、改革考試制度、還有高中的校本評核,已經對整個教育系統,造成極為沉重的負擔;按照教協在2012年做的調查,通識科教師的平均壓力得分是7.7/10,以十分作為最高壓力,而零分最低;調查總括之下,「準備更新課程教材」位列整個調查的第三高壓力項目。在現時的教育緊張、學校課程重複的情況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要求了我們的老師去花更多的時間,準備新一科的材料,而這只會對我們的教育制度造成負面影響。進一步講,「培養批判思想」、教授有關於中國國內的國情,早已經在初中的通識科,甚至在高中的通識科有教授。筆者需再次強調,國民教育科在課程上,早已經和這些必修科目/非必修科目重複,但卻因為切入點上的不同,而需要重新開課——根本沒有必要另外開一科任教。

其四,乃是從學生的角度去看整科。

對於學生而言,幸運的是,「價值觀和國民素質,不宜進行個別比較和考核。」,意味著學生不需要接受國民教育考試,不需要收到一份試卷然後選擇填寫「你是否愛中國」;另外,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有助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中國內的不同民族,風俗,培養作為人的素養和素質;作為一個學生,廣納百川,容各種思想之異同,亦是一個學生應有的價值觀,就此,其實本科符合這些要求。

不過,課程內亦包括不少專題研習,對於現代被公開試、AL轉制DSE、新課程、還有小學生爭派位升中學的學生而言,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同樣是加重了學生的工作量。另外,既然上述提及過「價值觀和國民素質,不宜進行個別比較和考核」,那「例如:家長講座、學校通訊、專題報告、學習檔案等,向持分者發放資料。」一則所提及到的發放資料,不正正就是在比較學生之間的愛國情操和德育水準,嘗試去為學生的個人行為和性格打分比較嗎?進一步講,按照上面提及的問題,學生不會被正規的考試考核,但卻會在無形之間被比較,豈不自相矛盾?

最後,寫了一大堆從資料和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指引中抽出的內容——最後,是筆者作為一個社會公民,一個有良知,一個沒怎麼樣受過高等教育(指大學)的普通公民的感想。

為何,我要「對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第九十九頁)作為一個公民,我有權利,因為國家的所作所為,因為政權的不公不實,而對我的國家,共產黨,曾蔭權,梁振英等人,有權利感到不自豪,尤其是在共產黨目前黨政合一的情況下,愛國是被等於愛黨,你根本沒有獨立愛國的自由。我不明白,為什麼作為一個人的思考權利,一個人最基本的情感,要因為這科而被「教育」。

自出娘胎,沒人會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學校不會故意開一科「孝順科」,制定在上課之際要學生們學會寫Mother’s Day 紀念卡,也不會有人會教我,要在父親節和老爸出門吃飯。之所以我會愛我的父母,是因為我從行動中感受到對方的愛,我自發性地知道以後要回報父母,而父母也會尊重我的意見,尊重我在未來的自由——而並非有什麼親屬,家庭,去「教」我們如何愛父母。

整個國民教育,最讓小筆驚訝的是,我們的教育制度,正在嘗試去「教」一些六歲到九歲的小朋友,如何去批判思考;說著固然是「教」,實際上卻是將一套成規,如吸鴉片一樣,灌輸在我們的下一代的腦海之內,更為重要的是,不少中學生,大學生,甚至說,所謂的知識分子,根本沒有批判思考,只得一味的盲從。

國民教育之下,無數人轉移視線;從攻擊基督教學校(讀過基督教學校的小筆知道,傳教和佈道大會之內,大家都是憑藉個人意志走出來,沒人會強逼你必然要信主,而司儀和牧師也會強調大家有宗教自由,沒信主不會有「向持分者報導」這種行動出現)、攻擊學民思潮(指學民思潮背後有人指示,但實際上學民思潮並非唯一反對國民教育的團體,再者這根本沒有回應過上面任何一個反對國民教育的論點,只是人身攻擊)、攻擊黃之峰(同樣地,黃之峰歸屬什麼宗教信仰,有什麼樣的家庭背景,就算是有政黨背景,並不能左右他的論點的正確性,縱然筆者對他尊重,但沒太多好感)、甚至說反對派沒看完國民教育的指引(上面引用的全部都是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內容,同樣地屬於轉移視線)。陰謀論,身份懷疑論,懷疑論……大家都總是執著在開口說話的人的身份,背後到底和九月九號的立法會選舉有什麼關係,卻拒絕去正視論點的正確性;實際上,無論你是民主黨、禮義廉×、人民力量、左派、右派、大反派、高登仔、五毛、毒燃、宅、腐女、Bloggger、殺人犯、強姦犯、中學生、小學生、大學生、大學教授、老師、白領、藍領、候選議員、政客、無關痛癢的路人、內地人、外地人……不管是怎麼樣類型的人,在一場正規的辯論內,你的身份並不重要,你的身份更不能動搖你的論據的正確性。

「你的立場根本不夠中立,你是××××」,「你根本只引述部分」,「你只是在玩文字遊戲而已,上面這些都只是例子」這些根本是初等辯論犯下的問題。既然稱作辯論,就定必要持有一個立場,哪怕你只是從篇章中抽出部分詞句組合,已經是一個立場,一個選擇詞句的立場。去要求一場討論建基在完全中立的立場,倒不如我直接複製國民教育指南,抄寫更快;同樣地,如果我要引述全文才能討論,討論不會成立,引述全文意味著抄寫,再者我沒否認過德育科系的優點吧?其三,大部分的哲學、辯論討論的開場,甚至說有關於任何類型的論文、論述文,近至筆者接觸的通識、歷史和文學課程,都是先從定義字詞開始做起;而一小撮用詞的意思轉變,每個人對不同字詞的理解,已經能歪曲整段文字的意思——定義,根本就是很基本的事情。

想像看——假如某天你在地鐵,看見某個操湖北口音,臉形圓潤、穿著藍色條紋T-Shirt和卡其色西褲的中年男生,拖著一個穿著低胸V領粉紅色長裙,眼影和粉底比TBB 八點半和九點半的高清粉底還要多,香水味更要比中環電車軌附近的廢氣還要濃烈——你看著兩人將自己的行李放在一個地鐵的座位上,在六點半繁忙時間,坐上從荃灣開往中環的地鐵。按照國民教育,我們要「認同國家與香港發展的緊密聯繫,主動向祖國同胞表達關懷之情,體現中華民族血濃於水、同根同心之情」(第十九頁)——當大家都要站在車內,你要如何和這樣的內地同胞「關懷」?是關懷她和他的行李,到底有多少罐奶粉準備托運回去內地,還是說關心對方在Dolce & Gabbana,買了多少個名牌袋,在香港生出了多少「稅收」?還是說,「同根同心」,你索性讓出自己的位子和錢包裡面的錢,讓對方可以用快遞,將行李內的LV袋速遞回去內地?

我的天,別強姦我們下一代的自由思維。

別再用藉口去自我安慰,認為我們的政府會在國民教育上馬之後,選擇逆轉不推國民教育。領匯讓小商戶叫苦連天(而政府選擇性無視)、普選時間表一推再推、政府各個高官才剛上任就遇上誠信問題、言論自由一再被「河蟹」——政府口中常說要捍衛「核心價值」,就只有在門面上捍衛核心價值。實際上,政府卻從沒做過。這樣的政府,誠信早已破產——你要如何教我們去相信,在沒有監察機構的情況下,政府會在國民教育在全港強制性的上馬之後,因為國民教育「洗腦」、「課程不中肯」在一兩年之後被撤回,何況這是一個黑能說成白,言論自由越發減少、大家開始放棄思考的香港。這個政權早已經放棄聆聽市民的說話,放棄去聆聽廣大市民的訴求——

事實就是,一切有關於國民教育的政府官員討論,都是建基於修改課程、延遲到幾年後再檢討而生——這,和主流民意所指,取消國民教育的打算,根本不相符。

這文,從通識越寫越激動,這幾天我也算是一反作風,主動和其他贊成國民教育的網友討論,異常地積極交換意見,無他——

只因,國民教育非倒下不可;不是德育教育,也不是中史課程——而是,國民教育。

就此,擱筆。

1 則留言:

  1. 國民教育的內容上謬誤多多,點都要反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