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2012

林憶蓮 - 蓋亞

這是篇遲到了一個多月的樂評——與其說是樂評,不如說是感想。因為我從來不懂得寫中文曲的樂評。

我對林憶蓮的認識,還停留在母親說過的那首《灰色》,而我從來沒打算過深究,上一代怎麼樣看林憶蓮。也不打算深究,《蓋亞》這張大碟,對整個華語樂壇,或者是港台音樂界,樂評人,帶來多大的衝擊,我也不打算寫——因為,那些寫過的樂評,已經很齊備的將這張大碟的概念性,切割,分析,帶出,徹底將《蓋亞》割裂成一個很標準化,但又顯得工整的碎片,然後又拼湊成為一個立體。

《蓋亞》是,而且是肯定的,是這年我聽過最喜歡的大碟。沒有異議,也沒有候選。這年我有不少喜歡的大碟——或許Frank Ocean的《Channel Orange》、Fiona Apple的《The Idler Wheel…..》、日本同人的《君の歌と僕の小さな恋》,有成為緊接下來的幾位(尤其是 Channel Orange)——但肯定的,《蓋亞》是第一。而且毫無異議。


而我難以說出《蓋亞》這張大碟到底有什麼真正讓我值得批評的地方。或許概念亂,是一個值得我批評,值得我留意的地方,但勉強來說,《蓋亞》也不是我想得那麼跳躍。而更為讓我驚訝的是它的大膽和勇敢。工業、電子、實驗、詠嘆調、氣聲,時而糅合到傳統情歌的詞,時而糅合到不同的主題——如宗教,如環保,如自然,如感情。我不知道王菲會不會有這樣的能力,去用那麼多不同類型的技巧——因為普遍的輿論很喜歡將林憶蓮和王菲對比;但我想,蓋亞的確給我這種感覺,只有林憶蓮會那麼「瘋」,但聽起來又會那麼神智清醒。

瘋歸到瘋,不能否認的是它執行得優秀,林憶蓮交出的東西不是大部分人會預計到的東西,最起碼我不會預期那個唱《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的歌手,在《柿子》喊得聲嘶力竭才道出那句「有陽……」。但它同時也顯得混亂,像是一場實驗多於一張真正可以粘上手,告訴我「啊這是一張完整的大碟」的大碟。這不是優點也不是缺點,較像是我所知道,《蓋亞》創作模式之下的結果:隨心寫,隨心碰撞,結果就如在房間打字的猩猩一樣,結果某天打出了莎士比亞的劇本。林憶蓮不是猩猩,但《蓋亞》卻是等同於莎士比亞的好大碟。

我只能說《蓋亞》很棒,是張在我心目中拿滿分的專輯,但我實在不知道如何形容《蓋亞》。它很特別,在應該要有勁度的時間,例如《蓋亞》、《愛笑了》、《柿子》等等有爆發力。隨手拈來的情歌,《寂寞擁擠》、《也許》等等不錯,渾然天成。意外的是,最吸引我的,卻是《紅眼眶》、《枯榮》這兩曲。對我來說,《蓋亞》贏在的不是那花俏多變的主題,也不是《無言歌》、《Stay》的那些實驗曲——而更是紮實。或許我是一個保守的人吧,但我是偏愛這些傳統的曲子,多於電音和種種實驗,而《紅眼眶》和《枯榮》、加上一首《蓋亞》或者是《無言歌》吧,也足以代表整張大碟。並不是說不深刻,而是效果沒那麼立竿見影。

胡扯了一大堆,「一章一章演奏曲/如何迷人仍然要結束/驟爾來/但一生/驟爾回/像借宿」,《蓋亞》給我的感覺,大概就是濃縮在四分鐘左右的《枯榮》和上面這段詞。林憶蓮做這張大碟,或許就是這種心態:既然什麼都是過眼雲煙,那索性玩大佢,一不做二不休啦。對,林憶蓮是玩得很瘋,但大概是在一個可以預期的範圍之內,最起碼對於我而言。但這已經夠讓人深刻了,我想。

打這篇的時候,神智不清。這一千多字的東西,說成是胡扯也不為過,但這篇感想,恐怕就是那麼難寫。去找來聽一下吧。無論你是日本歌的歌迷、還是和中文歌立誓永生不來往,要說是拓展視野,去重新認識音樂,《蓋亞》值得破例。

評價:S+
推薦:全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