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2013

一些動畫評論的標準

儘管筆者沒很仔細的讀過外文的動漫評論,也沒很留意其他動畫專欄/博客,但筆者總算是知道筆者的動畫評價,與不少人有許多相異之處。好比說筆者覺得《進擊的巨人》是一部良作而不是神作,最大的價值在於作畫與演出,而不是劇情;不少人認為《鎖鎖美》僅屬平庸,筆者卻覺得《鎖鎖美》是一部接近神作級的作品;再者,也有許多人覺得《刀劍神域》很好看、《加速世界》也不錯,然而筆者覺得這些作品僅屬平庸。

要解釋為什麼大家的評價會有分別,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介紹一些比較普遍的評論方式,從而解釋為什麼大家會有評價差別。評價方法要數多少就有多少,下面這些純屬筆者想到、而曾經見過的。許多方法並不能獨立而生,而是融合其他解讀方法而生,若有不足請勿介意。

昔日筆者評價作品,大多是從劇理出發,評價故事到底有邏輯可循、角色行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性格等等。假如角色A某日說了某句說話,表達了某種立場,最後卻轉變態度,變成另一種立場,而劇情又沒有解釋過箇中的原因,在這個標準之下,這就是一部差的作品。
評價設定,其實也可以用同樣邏輯前行——然而我們評價某個設定是否合理,一般都不會是基於現代科學(好比說某個可以從地球扯下來,現在崩掉一角的月球),而會是基於劇內世界觀的科學標準。好比說假如某部作品曾經講過劇中有種物質X,是20XX年研發出的新科學材料,可以讓觸碰到的角色失憶,這就是一個可以接納的設定。在這個標準之下,我們會傾向於相信這個科學材料的確有這種功效,而不是懷疑到底這種科學材料會不會在現代、又或者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出現。

在這個標準之下,越是嚴謹、具有細節和可以鑽研之處的設定、人物心態,就越佳。高達系列之所以風靡幾十年,其中一個原因是高達的設定有許多可以開拓的空間,小至機體、世界觀、設定,大至每場戰役的勝敗、戰略、鋪排,角色,劇情,各個角色行動背後的動機,哲學,全部都可以解讀,既是證明了製作組的心思,亦是能讓一部作品循環討論幾個世紀,卻依然讓人樂此不疲的原因。
如上所述,基於這標準而打的評價,針對的就是劇內到底有多有邏輯。然而,這種看似邏輯化的評價,其實可以無限延伸至感性一面;同一樣的對白、同一樣的場面,在不同的觀眾眼中看起來可能有不同的涵義。因為大家的解讀不同,某些觀眾可能會覺得畫面、作畫演繹等等補足了角色的立場,又或者是某些觀眾接納暗示作為解釋的一種、甚至乎接納感性干預理性,而某些(如筆者一樣)只會解讀字面意思,而不考慮任何雙關語的可能性;這也是某些朋友會認為是桐人感動電腦可以飛上天打到上塔頂,而筆者覺得這樣有問題——反正筆者至今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解讀,只看字面與畫面表達,只看到桐人無緣無故飛上塔頂;但也無妨,畢竟只要是有線索可循的解讀,便是正確的解讀。

然而我沒法一本通書活到老。雖說這些情況罕見,然而不少作品的邏輯嚴密,劇理通順;又或者是,某些作品的重點根本不是劇理,好比說《日常》是短劇笑番,世界觀如童話一樣,不需要邏輯,也毫無邏輯可言;《Fate/Zero》的邏輯順暢,劇力極強,要講劇力根本毫無可以批判之處。要去再分辨這些作品的高低,我們就得跳出劇理邏輯的層次,嘗試從其他方面去評價這些作品。

其中一個可能的範疇,在於故事主題的完整性。故事是為了表達某種訊息、某種主題而存在。越是精密和優秀的劇本,定必會能透過故事留下線索與細節,從而借角色的衝突、細節、設定等等,歸納至同一個主題,卻能開展出不同的可能性和展示各方的立場,引導讀者思考。
好比說《翠星上的加爾岡緹亞》表面是波瀾壯闊的科幻與歷險故事,實際比較兩個國家,表達出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與生活觀念,從而探討生活的方式。《來自新世界》既是寫人性,亦是寫政治,將種種意象混在短短二十五話的情節之內,彈無虛發,精準而龐大。也有作品能對應現實政治狀態,讓現實與動畫互相指涉,好比說《迴轉企鵝罐》就批評日本歷史,將日本歷史的沙林毒氣、少子化等等日本社會問題,揉進作品內,借眾多主角的口舌而批判歷史,借魔幻寫實帶出作者的觀點。
除此之外,亦有另一種批評方法,乃是基於一部作品的現實性而行。與上面的單純講究劇內邏輯不同,這裡提及的批評方法,乃是基於觀眾的道德、常識與價值觀出發,從而批評劇內的人物是否符合觀眾的道德。按照這種標準,我們會認為《俺妹》是一部好作品,因為《俺妹》展示了宅在現實生活的另一面,而結局也顯示宅始終不會跨越現實的界限,能保留現實的道德思想,在這個標準之下,我們會認為這是一部好作品。
另一種昔日蠻為熱門的解讀方法,乃是從作品的美術層面評價。所謂美術層面,牽連極廣,並不僅是筆者常講的作畫到底有多崩壞,而可以是作畫細節、分鏡、上色、行動、動作、拍攝手法,遠至畫面與劇本之間的結合,甚至乎評價畫面提供的意象,音樂、配音等等細節,都可以成為評價的對象。上面提及過的《迴轉企鵝罐》,上色刻意遷就場景:陽毬變身成公主一幕刻意華麗、而小孩碾碎機一幕則是為了呼應少子化問題,從而刻意做得晦暗,毫無生氣;最近播放的《惡之華》採用真人拍攝,再轉化成實際場景,也同樣可以討論,用這種標準討論真人拍攝的限制。
近年來的一些新作品,大多都是由小說、遊戲等等改編而成。針對這類作品,我們或許也可以從原作出發,以跨文本的方式,批評動畫改編能否呈現原著的特色和面貌。我們甚至乎能否開拓出原著沒做好的部分,補足原著的不足之處,最終評價原著到底是否適合改編成動畫。近來播放的《彈丸論破》在播映初期就被稱作是「超高級的原著宣傳片」、《Persona 4》亦保留了許多原著遊戲的細節,使得不少原著的觀眾看起份外有親切感。
最後不得不講的是兩種評價。其一乃是就一部作品的時代性評價。這種評價方法,是比較同類型的作品,從而尋覓出某部作品(有什麼)比起同類作品要突出之處;好比說《魔法少女小圓》的其中一個常被稱讚之處,在於它是一部顛覆典型魔法少女形象的作品,能從一些老梗開拓出新意。歷史名作《EVA》以故事難懂而破歷史性的拍攝手法而聞名,使用的某些美術手法與宗教意象無出其右,具有特別的時代意義,甚至成為不少動畫解讀、互涉的文本。
其二——亦是最常見的評價手法,乃是基於一部作品的娛樂性評價。《食神》之所以好看,不在於食神有大道理,而在於《食神》很好笑。同樣地,我們也可以選擇不作任何繁複的解讀,只是依循劇本,放鬆腦袋去看作品。我們覺得一部作品有多娛樂性,多能娛樂我們,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評價標準。看動畫向來是很個人的事,就如上面舉出的都只是大部分(筆者聽聞過和使用的)標準,假若讀者有自己喜歡的,也大可以用作來評價。

看了那麼多條解讀方式,大概觀眾亦可以自行想像到各種各樣天馬行空的標準,好比說肉番夠肉、服務向觀眾、傳銷等等,從而明白一部作品的面向甚多,可以用各種方法開拓並評價。然而,歸根究底,筆者亦希望各位觀眾能問:用這些複雜的方式閱讀作品,假如不能為我帶來快樂,又為什麼要做?說到底,閱讀、評價作品,向來沒有高低。我走我的陽關路,你走你的獨木橋。或許你的標準看起來比較接近學院派,我的看起來比較不正規;而假如我們某日交往,我們所需要的,乃是動漫迷尊重彼此的標準,能在不同的標準之下,明白彼此的想法;哪管我真的沒辦法做到推薦,至少我們也能互相理解對方。這已經比冷戰、比發廚、比謾罵,要來得有建設性了。

2 則留言:

  1. Will you do 電影評論?

    回覆刪除
  2. 單用邏輯説也可以,一部叫好叫座的作品必須合乎「原則」和「目的」。
    「原則」指的是該作品本身的範疇走向、劇理邏輯,如相關機人設定是做機人故事、相關戀愛設定是做戀愛故事。當然可以用世界大戰的設定説愛情故事,也可以用數人之間愛恨情仇的關係廷伸至世界大戰,但主客兩者要分清楚,是「亂世下的愛情故事」或是「愛情下的亂世故事」。於此許多世界系被人駡得最多:明明只是兩個人的事卻要扯到世界的生死存亡,最後要面對的問題或解決的方法亦只是「我愛你」和「我不愛你」。不會説你差,只是不相關的東西多了點。
    「目的」指的是作品要追求或表達的思想和價值,平素所謂「共鳴」可解為作品和讀者的目的(價值觀、思想方向)一致。如我反戰,看反戰作品自然讃賞;我反不公義,看平反公義的作品自然喜歡。
    從作品本身説,同時合原則和目的,劇情自然一氣直貫至底,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無枝節可言;從作品和觀眾説,只合原則是「很好的作品,但我不喜歡」,只合目的是「表達有問題,但風格不錯」,而合原則和目的也就是所謂「神作」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