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初有點擔憂表現手法,到了如今《記錄的地平線》順暢播放完畢、並且公佈二期製作、十月播出,本作可以說是秋番的冷門突圍。除了是因為其接近零份量的殺必死而成為清流之外,本作也可以說是將橙乃真希的原作真價徹底發揮出的動畫版/改編作品;除此之外,其實本作的成功亦凸顯出當日《魔王勇者》的問題;昔日《魔王勇者》集數不足,結果不但角色和陣型拓展不足,就連最重要的世界觀也缺乏描寫就草草了事;來到《記錄的地平線》,當集數雙倍、劇情得以擴充,拓展和再延伸之下,許多《魔王勇者》沒能做到的遺憾之處,大多都在《記錄的地平線》修改過來。
比較起《魔王勇者》和《記錄的地平線》,兩部作品既然出自同一個作家,其架構和相似性其實頗大;諸如說兩部作品都是描寫主人翁在招攬同伴、聯手之際,作開荒牛開荒,修補社會秩序、重振經濟活動和振奮人心,除了是改變世界,亦改變了人物本身的想法。然而,對比起《魔王勇者》空有一大堆政策而缺乏續筆,缺乏延續以展示成效,《記錄的地平線》卻準確掌握到《魔王勇者》所缺的平衡。箇中廣如《圓桌會議》振興整個秋葉原,整頓社會風氣和秩序,小至城惠一人的成長和對羈絆一點的反思,到了最後雖然談不上完滿收結,但筆者能明確看見這些改變的過程,也能體會到改變前後人物的轉變。本作既能兼顧大局,描寫大如社會的轉變和轉捩點,亦能鋪排小人物的個性及個人成長,又不拘泥「成長」二字為戰鬥能力的成長,而拓展至人格上的完善,處事態度的改變等等,讓歷險改變角色,爾後角色再反過來改變世界/身邊人,做到面面俱圓,是本作的醍醐味所在。
除了劇本和角色值得一贊,本作其實亦借世界觀帶出了不少值得思考,描寫深入的議題,由倫迪一死而發展開來,這裡略略提提,點出給各位思考。倫迪和城惠的對話曾經提及過,在「幻境世界」的世界觀中,冒險者因為有著不死身,能從大神殿回復過來,也具有不老不死如吸血鬼一樣,本應該是人類的「人」在幻境世界中完全不像是人類;相反,會因為病、戰亂、傷害等等「設定」而死去的「冒險者」,有著一貫人類的脆弱和柔弱,甚至乎在遊戲發展之際,與玩家發展出羈絆、產生自己如人類一樣的情感,甚至乎將自己視作為「冒險者」的一份子。這類將人類與程式模糊化的設定,質疑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界線,乃科幻作品(尤其涉及機械人、複製人等等作品,例如說MOON)常有的母題。
另一方面,城惠等人在科幻世界中體會到的「經驗」執真執假,所謂的「地球」其實是否存在,亦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地方。不難發現的是,儘管城惠等人能在遊戲中「吃」和現實一樣的食物、「穿」和現實一樣衣服、「發展」如現實一樣的科技,而且其中一個最大的需求,大概就是城惠等人要「歸家」,回去「地球」過正常生活的願望;然而,正如「桶中之腦」這個和本作類似的實驗所暗示的,儘管城惠等人肯定了自己處於虛擬的網路遊戲世界,但是城惠等人無任何證據證明世界是虛擬的,又或者是現在身處的是網路遊戲世界(就連規則都改變,大自然構造就如現實世界一樣,還真的是網路遊戲世界嗎?)。故此,儘管城惠等人在最後提及過找到「回去世界的方法」,但是比起「回去世界」,更重要的問題是,其實城惠所身處的世界,會不會就已經是城惠本來存在的世界,只是城惠被誤導、以為自己是在別的世界傳送過來?又或者,其實城惠等人根本已死,只是腦袋放在營養箱內,當進食之際便輸入「進食」的腦電波,城惠等人還生存嗎?
最後亦不得不講講本作的戰鬥場面。作為一部取向特別的作品,本作的戰鬥場面有八成時間是花在解說設定、戰略、鋪排、陣型等等細節上。對於筆者來講,前半段本作解說了不少關於戰鬥設定、Cool down time、連攜之類之類的東西,但都是些用完即棄,延伸不足的設定,而且一個很重大的問題是,本作的解說實在太多,當話比動作場面/幹架時間還要多,這會搗亂打鬥場面的節奏。至於後半段提及到陣型和戰鬥戰略,其實已經談不上是戰鬥場面。作品在當時的重心都落在角色與角色之間的聯繫、合作和連攜,而戰鬥場面的實際招式、設定、CD time等等,反而不太重要;到了最後,筆者甚至乎覺得本作連帶戰鬥場面也變成了文鬥和舌戰——然而這也談不上差。實際上,本作的文鬥對白精警,鑽死角而鑽得合情合理,可謂精妙。總結來講,在無任何賣肉、無黃梗、無後宮等等常用元素,本作的整體表現甚佳,單靠世界觀、設定、劇本,還有紮實而可取的人物描寫取勝,可以說是一部清流之作。諷刺的是,近年這類以劇本為主,以服務觀眾為次要,傳統如《地平線》一樣營造世界觀,角色描寫紮實的作品,已經買少見少。這到底是源於觀眾口味轉變,越來越喜歡看無營養的作品,還是因為市場漸漸塑造觀眾,作者變懶及能力要求越來越低,結果只求出版速度之下,完全忽略了質量?想必各位讀者和觀眾會有自己的答案。最後本作評價A,十月播放二期,屆時筆者必然追看,也希望各位讀者會與筆者一同期待二期咯。
子供up (苦笑w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