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作約莫兩年的網路媒體《主場新聞》,今日在首頁刊登由網頁東主蔡東豪所撰寫的聲明,宣布「主場新聞」將於今日起全面停止運作;比起網友之間的驚訝、詫異,感嘆《主場新聞》的沒落,我並沒有覺得那麼無奈。
作為一個並不忠實的《主場新聞》讀者,在我得知《主場新聞》的經營模式之後,其實不難明白的是,一切只是時間問題。主場入不敷支,廣告收入完全不足以支撐支出,在這種情況下聘請全職員工維持採訪、編輯,甚至乎藝文評論等等部門運作,這種情況就等於剛開業的商舖還未回本就計劃擴充業務開連鎖,出自一個生意人手上,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蔡東豪說他當主場是「一盤正常生意來做」,但我認為,沒有「一盤正常生意」會是嚴重蝕錢超過一年但是繼續會有人丟錢進生意,盼望生意某日可以起死回生。故此,主場的存亡只是時間問題,只是等待某日東主支撐不住,或認為主場已經再無存在價值,不能再傳達自己的信念(或者認為根本不需要用主場這個地盤)所以才倒閉。
網媒不是開善堂,本質上網媒是一盤生意,而一盤沒辦法帶來利益的生意,根本沒有做下去的價值——基於這種本質,我本來對於任何網媒倒閉,或者是更換制度,並不覺得是什麼新奇的事情,但同時我也覺得可惜。縱使你可能會認為主場新聞只是剪輯、編排和重新編寫其他媒體所編採的新聞,或者只是轉發其他人的文章,這種轉貼新聞和翻譯,還是有自己的市場。而且,主場新聞也刊登了不少反建制派中和理非非、民主黨等等人物的評論和觀點,以致到是一直以來在香港少見,但又有人會留意的藝術和文學評論。姑勿論你同不同意這些觀點,又勿論會不會有其他替代品代替主場的功能(例如說評台、獨媒等等),主場在眾多反建制的評論之中,佔有自己的聲譜;主場沒落之後,這類聲音也會隨著這個平台而略微沒落,在下一個取代品出現之前造成真空——又或者是,假如沒有取代主場的地方,以後大家又如何能得知這些觀點?得自己去Like民主黨和佔領中環的Page?(笑
對我來講,更切身的,是《主場》倒閉,說明了用「投稿」建立讀者群是多麼的不安定和不長久。寫手投稿到其他網路媒體,為其他網路媒體賺取點擊數和廣告費(和收取微量的稿費),原意是希望可以靠網路媒體的人流拉讀者,為自己的文章爭取曝光率,最後希望網路媒體上閱讀過文章的人流,可以回到寫手的網誌/Facebook Page;但是,我認為這種事情只是理想論。除了是一些很少數的例子(例如說無代堂這類已經寫出名氣的作者,又或者是史兄),我認為讀者向來是較為依賴平台多於依賴作者——沒有了某個作者,投稿平台還可以繼續運行下去,讀者還可以繼續看下去;可是沒有了投稿平台,作者就沒有接觸讀者的途徑,而讀者也沒有可以依靠的平台(而會選擇不讀,或者轉移去其他平台)。
我向來覺得,寫手可以依靠媒體、靠投稿爭取一時三刻的名氣,但是終歸不能依附在投稿平台,也總要有一些元素,將在投稿平台的讀者,吸納到歸屬於自己的「客場」。世事無常,《主場新聞》倒閉一役,給小弟的提醒,莫過於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