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的同人展覽喜歡買的精品、文件夾不多,連帶唯一有實際需要的文件夾,其實早已經賣到沒地方好用,所以也沒入場的打算;倒是上屆有本頗想留意的刊物:Platform。結果筆者委託Kuru大大代為購買,最近總算拿到手,可以看看內文的動漫評論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之所以會那麼留意動漫評論和相關刊物,是因為會這樣做的人極少。要說是以一種帶批判性的角度,去批判一套動畫成敗和效果的朋友,其實已經越來越少;當中願意從學院派別,以接近批判和閱讀文學的角度,去批判動漫和閱讀日本社會和文化,又要肯在大眾媒體撰文的人更加少。要去理解和代入,除了直接去日研旁聽、又或者是有機會接觸日本原文書、原文雜誌,否則單純依靠少量的翻譯,很難充分理解評論的對象。進一步講,儘管我對學院派的評論沒有興趣,也不旨在於學會花俏的名詞在文章拋書包,但我樂意理解其他觀眾閱讀作品的方向和新的想法。Platform雖然不是出奇蛋,但一次過滿足了三個要求,就此已經有相當多的動機讓筆者入手買來看;實際上,筆者也沒有失望,而且相當滿意和喜歡第一期的Platform。
舊調新譜?
與我而言,Platform的文字主要可以分成三類型。其一是就一些常見的動漫名詞,提出和作出定義,並且批判這些定義背後隱含的意思,分析該動漫文化成功與否的原因。部分的論點的確引人好奇和相當精彩,例如說湯禎兆先生對西尾維新的作家地位,以文學的層面作出賞析,讚揚西尾維新的筆法,這幾段是寫得相當精彩的;不過,同時,針對這些文字和名詞定義,其實背後亦有不少用學院派名詞,包裝成艱深難懂,但實際上其實蠻容易明白的概念。例如說提及到東方Project的部分提及觀眾、支持者消費人物背景,在滾雪球效應之下越滾越大;但筆者認為重點其實是借人物背景和歷史之間的淵源,支持者有能力去塑造出自己眼中對東方的一份獨有的世界觀,相反大部分文章內提及的內容都不是太過新鮮的觀點(撇除所有文化名詞),沒什麼大驚喜。
其他文章的部分觀點,例如說提及日本文化的鎖國、日本次文化未來的發展,大多是蜻蜓點水,也未有觸及核心;於此,筆者反而更希望看見一些比較模糊的題材用作討論。選擇偽娘作為論述的名詞之一,是相當有趣的想法,內文也相當有趣。個人覺得其實對屬性定義之類的,大概就是需要這些相對地模糊的邊界——諸如說「萌」的標準定義——在學院派中的絕對看法。另外,有關於文化發展、鎖國問題等等,不少問題也有觸及,但沒深入探討過可能性和解決和催勢,使得缺乏中心。
尖銳的作品分析
另一類在Platform內出現的文字屬於和作品相關的。個人很喜歡針對虛淵玄的幾篇評論,畢竟不少都提供了新類型的觀點,讓筆者能以別的角度去閱讀虛淵的故事。基於筆者不熟悉EVA也沒看過,但文章內部卻有不少觀點引用自EVA和相關作品,使得筆者不知道應該從哪裡著手。而且有一點很值得留意的是,大概大部分內裡對作品的解讀,都是基於一種接近是賞析的態度著手,借不同的主題去分析作品在該方面的展現和宣示。
某些筆者相當同意,諸如說對於QB的形容和描述。某些筆者反而不太同意,諸如說有關於SAO的評論,而這裡筆者打算抽點篇幅回應。筆者並不是不認同SAO本身的確帶有這樣的意義,而是在於評論本身已經有前提上的缺憾,那就是在機械世界中「愛」和「情」是否存在的問題。作者主張SAO和加速世界兩劇藉由愛而建立了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內大家先得要接納和改善自己的不足,才可以透過愛互相支持。然而一個很大的關鍵是,到底愛會否存在在SAO的世界之中?其他類型的情感又能否還原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甚至實現在虛擬的程式之內?兩者的情感是否互通?撇除16.5話這種用實際形容代替說教的情況,這種對虛擬世界的考驗,其實正正是SAO/ALO/加速世界三者最大的難題,諸如說作者提出西莉卡的龍護主,然而這到底是愛的表現,還是只是程式,還是是兩者,還是根本什麼都不是,本來已經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要超前先定義這就是愛,只是一個一廂情願的想法;同樣地,結衣對桐人和阿絲娜產生了一種難以言喻的遭遇,當中發生的是愛,還是單純的執行程式,是兩者還是什麼也不是?如果是愛,作者是想要隱喻愛可以穿透程式的障礙嗎?不而得知。
ALO主線潛藏在莉法身上的那個美麗的誤會,其實亦正好將這個「愛」打了一巴,說明白了要建立這個群體的「愛」其實相當脆弱,甚至此愛可能不同彼愛,進一步講更可以是彼愛等於悲哀。固然莉法和桐人坦白見誠,最後亦的確一起對抗制度不公,然而當中的愛到底又夾雜著多少份的苦,這點就是觀眾自己體會的部分。
不同意的論述其實不多;反者而言,其實針對作品的分析,例如說就京社近期的作品作分析的部分,指出京社的作品近年來圍繞著「日常」的主題,筆者蠻為同意——特別是針對玉子市場和過往的大部分作品,只是京社不斷的在轉移切入日常這個主題的角度。從當初《K-ON》的日常勝過一切,到了《日常》一作讚揚日常的美,《冰果》嘗試以思考日常的角度去發掘日常,到了《中二病也要談戀愛》以解決日常價值去消費日常這個主題,甚至到了玉子市場走回《K-ON》的舊路,不過這次的主題並不是樂隊、而是寵物;扯遠點討論,嚴格而言,《涼宮春日》也是走這種在日常裡面找出意義的作品,嘗試透過為日常增添意義,而反證日常其實並不是那麼枯燥乏味。當然,科幻的元素就在論外,不作太多討論。
類似這類型中肯的分析和對作品有趣的賞析比比皆是。一如上面提及過,筆者相當喜歡提及到《魔法少女小圓》當中,有關於QB的分析。後半段將話題切換到《人類衰退之後》,將「新人類」和「舊人類」的立場,以筆者沒想過和考慮過的角度詮釋,亦讓筆者大開眼界;如果Platform旨在提供動漫迷不同思考角度,改善動漫迷(和筆者)以單純的劇理和合理性去切入作品,Platform想必能做到。
其三的乃是一些雜文和後記。個人感覺倒是不大,考慮到其篇幅不多,也不打算另開一欄引用說明及論述,就此足矣。
總結而言…………
如果筆者的確想要說有什麼期待下期,或者是希望看見的,筆者倒也肯定有。首先在於上面提及過老調重彈的問題;部分議題本身也不是那麼具有爭議性,而作者提出的論點又不是那麼新鮮。如果只是單純以學院派的名詞包裝舊的論點,對於不熟悉該議題的讀者,固然是有足夠的新鮮感。但對於熟悉該議題的讀者,假如Platform 做的只是將大眾所知道的消息和想法,以學院派的名詞去重新描述一次,就未免有點不必要和多餘了;若然議題本身有足夠的爭議性、又或者是提出的論點有新鮮感,想必這不會是一個問題吧。
另外,另一點不難發現的是,Platform的不少內容都顯得像是雜談,多於真正就某個議題或者是聚焦在某個焦點切入;某些針對作品、針對動漫角色的文章沒這個問題,但某些的講稿、訪問稿,倒是有著缺乏聚焦,文章有著太多離散內容。並不是說這些內容缺乏質素(,諸如說上面有關於京社日常系作品),不過,對比起單純以離散內容出現,筆者更希望真正有一篇專文去介紹這些顯得離散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單純提出,然後又埋藏起來,回到主題。
但,總結而言,毫無疑問Platform是值得一看的。筆者很堅持、也不太喜歡用純粹學院派的方式去切入作品;就正如筆者到了今日還不會說筆者享受刀劍,這是筆者閱讀作品的堅持;然而將Platform當成是一本普通的評論集看待,Platform有足夠的內容和蠻為嶄新的觀點。就算筆者不支持刀劍、對小圓也不是那麼有愛、但內裡的文字提供的觀點,足以刺激讀者的思維。再加上Platform的價錢也不貴,比一杯Starbuck和一個大家樂午飯還要便宜,少吃一頓飯買本雜誌,足夠消磨一個下午的時間。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文字式動漫評論如此貧瘠的華文社區,要有耐性去寫篇劇理分析和評論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有耐性用學院派的角度,慢慢如賞析文學作品一樣,以文學作品的分析態度去賞析動漫的主題,更加是絕無僅有。儘管筆者並不身在象牙塔之內,更和象牙塔無緣,然而如果$28就可以買一個望遠鏡,去窺探象牙塔內的文化評論人到底在做什麼,無論是基於對動漫的愛、還是說基於好奇和無知、甚至只是基於自己喜歡留意新的想法,這些也是一種幸運和值得做的事情;這種難得的評論和文章,值得大家多多支持。
最後,亦需要感謝Platform 的各位,大開筆者眼界,交出了一本相當精彩的評論集,也希望下期還會有機會入手吧w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